摘 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也成为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立足点。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改革要从满足学生五种基本需要入手,提高其针对性和科学性,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更优化。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 学生需要 心理健康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55-0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不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它们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对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它的价值。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而言,笔者认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践行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切人点。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种基本需要,除生理需要主要靠家庭满足之外,其他四种需要都与学校教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2]。如果在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能从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人手,把心理健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同满足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就如何把学生基本需要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从满足安全需要入手,增强安全意识,创设安全环境 安全需要是学生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尤其是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接二连三的校园安全事故(如某学生在某课堂上突然猝死等)一次又一次地为学校教学管理敲响了警钟:学校安全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更倾向于团体辅导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学生是活动的,为此,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做好以下基本工作。 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据调查,中小学课程内容中有关校内活动规范、校外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的知识几乎等于零。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往往是徒于形式。面对日益加速的社会节奏和愈加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的安全教育不能只跟着问题走,亡羊补牢,而应立足现实,着眼实效,扩大教育环节,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使安全知识扎根于学生头脑,安全措施立足于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为此,我们在心理健康课堂的第一次课堂中一定要和学生介绍我们心理健康课程逐渐往体验式的团体活动方面发展,除了团体活动规则外,第一要求便是安全问题,严格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从而让我们更充分的体验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的魅力和内涵。 2.给学生创设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安全需要不仅仅局限于人身和财产安全,更多地表现为心理安全的需要[3]。为了满足学生心理安全的需要,一方面教师要避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免给学生留下心灵创伤;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形成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会给学生脆弱的心灵撑起一把无形的“保护伞”,在这把大伞的庇护下,他们会体验无限的安全和愉悦。 二、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马斯洛强调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搭建沟通平台,促进有效交流。据调查,在当今中职生突出存在的问题(如打架问题、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的背后,往往有着巨大的交流和沟通障碍,缺乏积极的关注[4]。交流和沟通是人的基本需要,对中职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交流和沟通可能更为重要。可是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这些小学初中的“失败者”往往表现出对未来非常迷茫,所以有些不知所措的学生或打架、或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因此,搭建沟通平台,促进有效交流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堂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促进有效交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如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商量、小组讨论、活动分享等。
2.正视和积极引导班内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产物,它普遍存在于各个班级之中,而且每一个非正式群体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或有共同的利益、或有相同的爱好、或条件互补、或性格相近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这无需回避,但任课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班级任课教师得有清醒的认识。要清楚认识到,非正式群体是一把“双刃剑”,若能正确运用和把握,使其良性发展,则能促进各项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工作的开展;若不能正确运用和把握,使其恶性发展,则会阻碍团体活动的开展。因此,针对班内的非正式群体,作为心理健康任课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正确把握,积极引导,合理利用。 |